《人权研究》

期刊目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权研究》 > 期刊目录 > 正文

《人权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点击量:

目  录

特稿

徐显明 | 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

人权原理

雷磊 | 尊严可以构成人权的基础吗?

刘红春、孙映雪 | 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

钟厚涛 | 以自塑引领他塑: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国际传播探析

数字人权

何志鹏、范曦予 | 残障人信息无障碍权的困境疏解

国际人权研究

刘祥 | 二战时期美国社会组织的国际人权探讨及其意义

解楠楠、喻扬 | 欧盟人权外交的历史脉络、现有机制与实施路径


摘  要

特稿

1.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

作者:徐显明,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首席专家。

摘要:法治不仅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结合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在法治轨道上推行,法治轨道是唯一轨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法治现代化是同一进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中国法治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  和平发展

人权原理

2.尊严可以构成人权的基础吗?

作者:雷磊,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

摘要:人权的证成无法采取实在法进路、政治进路、事实进路、宗教和文化进路,而必须采取普遍的道德证立方式。对此,一种建构性形而上学必不可少,而尊严就是这种形而上学内含的基础性价值。虽然在人权的证成上基础论无法避免,但不必将尊严视为人权的唯一基础,而可以主张将尊严作为人权基础之一的多元基础论。尊严可被界定为一种包含一系列人权的规范性能力和地位。在此前提下,人的尊严不构成人权的历史基础和效力基础,也不必构成其内容基础,但可以构成人权的释论基础。这意味着可以运用尊严对人权的价值内涵进行更全面和充分的解释,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对保护特定人权的重要性进行强化论证。由此,探讨尊严与人权的关系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显示出其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权  尊严  建构性形而上学  规范性能力和地位  释论基础

3.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

作者:刘红春,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孙映雪,云南大学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司法裁判中呈现样本文书基层化与大众化、援引频率由高涨到紧缩、主要运用于民事案件且用以支撑的权利类型广泛多样等分布样态。深入样本文书内容,基于文本结构与形式以及运用模式与功能对其进行类型化分析,发现法院在司法裁判中运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当事人回应不充分、文本不规范、功能认知不清晰、说理论证不翔实等问题,由此造成了宪法司法实施、人权司法保障层面的部分困境,如难以为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权提供充分保障,阻碍全社会尊重宪法文本文化的塑造,加剧司法裁判过程中权利保护的不确定性风险,无法突破法院合宪性解释的局限性等。通过从规范制定、案例发布等技术层面加强对法院援引人权条款的指引,明确法院以功能区分为基础的类型化援引条件,增强法院对当事人援引人权条款的回应力度与能力,能够加强法院援引人权条款的规范性,在国家司法权运行中提升人权条款的社会实效性,凝聚起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共识。

关键词: 人权条款  宪法实施  人权司法保障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以自塑引领他塑: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国际传播探析

作者:钟厚涛,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摘要: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呈现正向国际传播态势,在国际社会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正面认可度稳中向好,但在不同地区认可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非洲地区最高,而在北美则相对较低;在不同议题上也存在认知差异,其中以消除绝对贫困为代表的生存权议题在全球认可度最高。当前中国人权话语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不同国家对于人权概念的理解差异与认知错位,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格局以及我国国际传播“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完全匹配等。未来中国应该加强人权话语国际供给,弥合文化价值观差异;推动传播主体多元化,以人权话语的柔性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强化议程设置和分众分区传播;在对美话语争锋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对友好国家的人权话语共鸣共情叙事,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当代中国人权话语  国际传播  经验总结  优化策略

数字人权

5.残障人信息无障碍权的困境疏解

作者:何志鹏,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曦予,吉林大学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信息无障碍权是助力残障人融入数字生活、构建数字时代平等包容社会的重要支撑。信息无障碍权的困境体现在法律制度设计的模糊性、政策制定与实践情况不达标、权责界定与救济机制缺陷、标准缺陷与数据治理失序四个方面。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政府、社会以及残障人自身认识不足,市场逻辑对权利保障的侵蚀,国际人权机制存在长期问题,数字空间跨界性与权利复合化对传统人权框架的超越,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应对方法是破除实践与观念中的歧视、重新考虑企业角色、将信息无障碍纳入高校课程或社会公益培训、发挥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应对人权的多维拓展、促进经济发展与公正秩序。

关键词: 信息无障碍权  残疾人权利公约  数字弱势群体  人权

国际人权研究

6.二战时期美国社会组织的国际人权探讨及其意义

作者:刘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反思,个人权利受到更多重视,国际人权议题得到凸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众多社会组织围绕国际人权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宗教组织将国际人权与战后和平相联系,强调了保障人权的重要作用;法学家组织则试图确定普遍人权的边界,在传统消极权利之外增加社会经济权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力推美国参与多边合作的国际主义组织则关注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试图在国家之外寻求人权保障的多元方式。美国社会组织的人权探讨只取得了有限的共识,国际人权保障虽被视作和平的重要支柱,但其内涵和实现方式却引发诸多争议。美国社会组织对人权问题的探讨体现了自由主义与国际主义在战时美国的巨大影响力,但也暴露了两大思想在人权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尤其反映了美国社会精英既试图向外推广美国人权理念又担心美国国家主权受限的复杂心态,这对此后的人权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权  美国社会组织  国际秩序  国家主权

7.欧盟人权外交的历史脉络、现有机制与实施路径

作者:解楠楠,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喻扬,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巩固人权是欧盟对外战略的一个目标,也是其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近年来,人权在欧盟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政治博弈的权力工具,特别是在对华人权问题上的措辞由婉转走向强硬,对外行动由指责走向制裁。通过追溯欧盟人权外交的历史脉络,其现有机制、实施路径以及发展得以展现。随着国际环境和欧盟自身战略定位的变化,欧盟人权外交机制历经了由在《里斯本条约》框架下追求人权外交的现实利益到全球人权制裁机制下灵活针对性制裁及大国协调的转变。其具体实施主要有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人权组织合作、强化与盟友和民间社会伙伴的双边人权对话、在贸易协定和对外援助政策中纳入“人权条款”三大路径。而近年来,实施路径中也呈现出新变化,包括欧盟以人权为由制定对外经济法令,单方面进行长臂管辖等。目前,对于欧盟人权话语及其延伸的人权外交政策仍需持续深入观察,面对欧盟不同性质的人权制裁,可以通过“讲道理”“打官司”“斗到底”等模式开展针对性的斗争反制。

关键词:人权外交  权力与利益  里斯本条约  全球人权制裁机制  人权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