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通讯】数字社会中离线权的法律保护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8    点击量:

2024年12月16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生会主办的“人权思鉴”学术论坛系列第七期活动在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十层1014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的主讲嘉宾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2024届毕业生崔靖梓;点评嘉宾有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孙萌、《人权研究》(季刊)编辑部主任李若愚;与谈人有天津商业大学讲师郭琪、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梁栋、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朱家豪、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田奥妮和董一帆。会场座无虚席,来自人权研究院、校内其他学院和校外的三十余名同学前来旁听。


一、主讲嘉宾报告

本期论坛主讲嘉宾崔靖梓作了主题为“数字社会中离线权的法律保护”的报告。主题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崔靖梓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数字社会的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并带来了劳动方式的深刻变革。新兴的用工体系和管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劳动者不仅被要求在传统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在非工作时间也需要时刻保持在线,随时响应用人单位的指令。这一现象不仅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形式上得以延长,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崔靖梓进一步指出,针对这种变化,作为法律对新技术环境和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离线权”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概念应运而生,体现了法律体系在面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时的适应性与前瞻性。这不仅是对劳动者个人权益的保障,也是法律对劳动关系转型的有效调节与规范,确保在数字化时代,劳动者能够享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从而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崔靖梓指出,欧盟多个成员国已积极在劳动法中引入“离线权”,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工作方式的变革。其中,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率先在立法中对离线权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内不被过度要求保持在线状态,避免工作时间的无形延长。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强调劳动者在非工作时段应有的休息权,确保他们不必在私人时间继续承担工作责任,体现了对劳动者生活质量的重视。目前,我国学界诸多学者也提出在劳动法中加入离线权。


二、与谈人点评

在交流环节,与谈人和点评嘉宾分别对主题报告及论文进行点评、提出建议。

与谈人董一帆对论文中为离线权提供多样化评价的新颖角度表示赞赏,同时提出了两个问题:在我国离线权尚未立法且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的背景下,论文是否应对离线权的现实必要性如何进行适当说明。此外,鉴于劳动法已明确规定休息权,是否应进一步阐明休息权与离线权之间的关系。

与谈人田奥妮对论文选题立足司法案例和学术研究热点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出论文在解决问题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值得学习。她提出几点困惑:一是理论与离线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二是建议对二级标题进行调整,以避免与大标题产生重复;三是应对解决离线权问题时可能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回应。

与谈人梁栋首先分享了自己在离线权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个人利益和共同善的角度出发对离线权进行了证成。随后,他对本篇论文判断离线权行使的新颖思路表示高度赞赏,并对离线权行使中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判断问题提出了疑问。

与谈人郭琪认为本文的选题非常现实,思考路径和视角值得学习。同时,她也提出了几点疑问与思考。她强调,离线权的证成性问题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理论引入应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在落地实施方面,她建议考虑与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衔接,并补充法理基础。此外,她还指出应明确论文的理论基础,并深入探讨离线权的困境及政策落地难度。

与谈人朱家豪对论文选取离线权进行规范化解读的必要性表示认同,并建议在文章开篇明确具体理论基础。他提出,建议调整论文的部分结构以增强论证的连贯性。


三、嘉宾点评

随后,两位点评嘉宾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对主题报告和学术研究的意见。

孙萌老师认为该文的选题非常有价值,在写作方面更应注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她赞赏文章中提出的具体标准,体现出创新性。同时,她也建议深化对网络世界中劳动权的变革以及企业新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背景分析,从而全面地审视离线权问题。她强调,理念要清晰、权利要论证,对权利应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明。

李若愚老师从细节层面对文章进行了细致梳理,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她指出,问题提出部分可以更加严谨,避免结论提前抛出;第二章在论述离线权双方主体时应更加清晰,保持概念前后一致性;最后部分应保持论证轨迹的连贯性。

讲座尾声,崔靖梓就所有点评进行了简要回应,在场同学也积极表达了自己对本次主题报告的疑问、思考和建议。在师生们热烈的交流中,本次学术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