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人权青年论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13    点击量:

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人权青年论坛

2021122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人权研究》(季刊)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人权青年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等多所高校,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着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届人权青年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武文扬老师主持。在开幕式上,武文扬老师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学者专家表示感谢,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四个主要议题。随后,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致论坛开幕词。张伟教授首先感谢各位青年学者及专家老师对青年人权论坛的支持,并鼓励大家能在人权领域上继续耕耘。他指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非常需要高水平的人权研究成果,正因如此,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成立了中国人权青年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日前,中央已经印发了《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摘编》,人权研究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最后,张伟教授预祝此次青年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议题一:人权的中国主体性

报告环节

主题报告的第一议题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杨博超老师主持,进行报告的四位学者以“人权的中国主体性”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尚海明副教授指出,就中国共产党和人权的关系问题,西方学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真正理解党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尚海明副教授以新冠疫情为例,从政党能力角度说明党在中国人权发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党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李聃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反贫困实践及理论升华展开论述。基于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他的论文以党的文献为研究基础,归纳了党的百年反贫困实践,提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是党反贫困实践的价值追求,对大扶贫格局中各种扶贫措施进行梳理区分,总结党反贫困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命题要素。

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李卓伦,对企业人权尽责实施路径与中国的应对方案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我国政府可以考虑坚持以政策化为主,强化人权尽责的政策体系,健全实施机制,提升人权尽责国际话语权。

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许俊伟认为,农民集体发展权的一个本质,就是农民集体在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主张协调、均衡、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发展权在匡正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具备矫正实质不公平的独特价值。


与谈环节

在听取了四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后,四位与谈人也发表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清华指出尚海明老师的文章是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的很好的切入点,他从话语表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分析框架,国家能力和政党能力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讲师郑若瀚老师,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实践部分、历史分析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的命题要素三个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能否抽象提炼出一个真正具有百年跨度的理论概念,这需要回答反贫困的原问题是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郑童心围绕着国家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来促进人权尽责的实施、企业合规和人权尽责的关系、人权尽责的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贾卓威博士对许俊伟博士的论文从文字表达、逻辑脉络、行文思路和主要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点评,肯定了文章的问题导向、辩证法的思考路径,同时也对发展权的生成过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孙萌教授进行总结,她表示倾听各位报告者和与谈人精彩的发言,收获颇多,青年学者展现出来认真态度和专业能力,值得深思。同时,她指出人权研究要夯实制度自信,理清思路,思考自身特色,构建我们自己的框架,不能盲从西方国家构建框架,要梳理我们的人权理论和实践。

议题二:人权的学术想象力

报告环节

第二议题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编辑闫姿含老师主持。四位学者围绕着“人权的学术想象力”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

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锦围绕着基因利用的双重特征、逻辑证成、构成范围、行使边界四个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应该处理好科研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从运用比例原则去考虑公共公益应用与私权保障之间的利益协调。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何苗副教授就如何发挥人权保障在生态环境中的功用展开论述,并通过基于人权的方法来探寻生命共同体的实现路径,进一步论证了经营人权的方法来保护环境的可能性的路径。

东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龚珊珊提出了四点问题:第一在新兴传播通讯技术的变迁引发的知识产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是什么?第二如何引发的?第三表权界限该如何确定,相较传统时代是否发生改变?最后解决冲突的思路与方向是什么?围绕着这四点问题,她以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问题为主题进行了综合报告。

来自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旭认为,人权可以为算法治理提供理论和能力的约束,通过人权角度来看待算法治理,能够为数字企业提供合规指引,也能为学界争取国际话语权。


与谈环节

四位学者报告之后,四位与谈人就此也提出了自己观点。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姿含指出,研究基因人格权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找准研究方法,其次做好学术梳理,最后讲好中国基因故事或者基因权利保障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广德认为,从人权和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历程来看,环境保护运动理念吸收了一些非常具体的传统人权观念,尤其是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此外还包括社会权等。同时也就权利的本质和权利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郑海平副教授认为,龚珊珊博士的论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新意,但在问题深度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围绕核心话题进行研究,增加具体案例并进行分析,参考外国立法和判例将会更有收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程莹认为张旭博士的报告逻辑清晰,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要强调问题意识,在算法透明、算法问责、落实群体、数字安全的现有框架下,从人权法的视角出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应内容。

针对第二议题,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的李红勃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提出学术的想象力有两个背景。第一,从中国来说,之所以需要想象力,因为遇到新问题,或者说进入新的阶段。第二,因为人类面临着人权的新挑战。李红勃教授又分别对四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一一点评,表示肯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继续针对报告和评议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议题三:人权的实证问题

报告环节

第三个议题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师资博士后夏江皓老师主持。四位学者围绕着“人权的实证问题”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董娜在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人权进路”的报告中指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以制度理论下的国民互动方式为分析工具,揭示出农村老年人在制度变迁当中的角色演变,即从一个被动的救济者转换为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主要是从保障低阶的生存权到注重高阶的发展权。制度变迁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农村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陆旭检察官在其“‘外逃型’刑事缺席审判中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的报告中指出,在缺席审判制度构建与适用中,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此基础上来对权力进行合理的限制,从而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动态平衡。诉讼权利的保障应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并贯穿缺席审判的审前、审中和审后各个阶段,在知情权、辩护权、上诉权、异议权方面进行细化的制度设计。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勇博士生的报告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伦理特征”为题,从历史性的视角出发,分纵横两个脉络,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思想的主导性伦理存在着从政治伦理向关怀伦理转变的历史性的更迭。中国的妇女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将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解放也必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洪磊在题为“反家庭暴力法司法适用的5年观察样式问题及其破解”的报告指出,家庭暴力的主体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同居者。家暴类型有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举证类型中,间接证据比较多而直接证据比较少。他认为应对法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统一理解,处理好家庭暴力与离婚之间的适用关系、弥补对监护人资格的撤销与恢复制度的缺失,以规范《反家庭暴力法》的司法适用。


与谈环节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贺万裕指出,王董娜提出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人权视角和制度经济学及国民互动方式的分析框架,为制度变迁过程中人权逻辑的政策提供了社会科学的支持。双轨制的养老保障制度合乎“帕托最优”,但以社会的整体最大福利作为标准不利于保障人权。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圆圆指出,陆旭检察官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提出的四个权利,即知情权、辩护权、上诉权、异议权,应注重从诉讼权利体系的整体出发,从而完善权利内部逻辑,完成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并且如果能多论述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会更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邓丽副研究员指出,李勇的报告史料丰富,选题非常富有想象力。伦理关怀本质上是人的需求,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彰显了一种性别视角,但较难厘清伦理、政治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系林建军教授指出,陈洪磊的研究方法科学并提供了有效可行的专业建议,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存在研究不聚焦的问题,并且认定暴力行为的成立与施暴人既往表现无关,既往的表现只是追究施暴人法律责任时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考虑因素。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小楠教授对议题作总结发言。她指出,年轻学者报告十分精彩,与谈人的评论具体敏锐、意见中肯。王董娜同学以国民互动的分析框架从人权视角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李勇同学也做了一个百年的历史性研究,但我们要警惕关怀话语,因为它可能会表现法律政策里面的一种父爱主义,并且可能构成一种歧视。陈洪磊同学所提的配套制度等实施的问题使我们反思《反家暴法》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陆旭检察官强调的坚持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人缺席而权利不缺席的论述都是非常价值的人权理念。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继续针对报告和评议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议题四:人权的国际视野

报告环节

第四个议题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编辑老师主持。四位学者围绕“人权的国际视野”展开报告。

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晓旭以“强迫劳动国际法规制的社会价值和规范尺度”为题,围绕社会价值、规范适用展开报告。传统的奴隶制、现代奴隶制中的人口贩运和强迫劳动等共同组成了国际法规制剥削的网络。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守正和创新。守正坚持规制剥削,同时呼吁合作。创新需要对人权价值的深化对现实的回应,需要考虑法律规则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调整对强迫劳动的规制。

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欣怡以“疫苗全球共享与公平分配的正当性基础”为题展开报告她认为,作为期限内供应量有限的公共产品,疫苗的分配和使用容易落入“公地悲剧”。补强的全球正义理论坚持“博爱”“安全、稳定与发展”“得失之间的适度”“实质正义”的原则,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解决不平衡和不平等的问题,体现为各国对疫苗的分配和占有在比例上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闫晋的报告以“卡特政府对盟国人权外交政策的缘起与特点”为题,指出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是美国将人权作为美国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的开端。美国在对盟国实施人权外交,例如针对韩国高层开展积极的“安静外交”,揭示出美国人权外交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美式价值观、实现美国的冷战战略利益,而非促进对象国人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马舒腾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中成员国提出建议的动力因素分析”为题作出报告,以建议提出国与受审议国之间的差异性因素、建议提出国的因素、受审国自身的因素作为假设,将指标量化进行定量统计的相关性分析并验证结果,最终证实了该机制中,国家提出建议的动力因素是受审议国的人权状况,而非着眼于外交关系抑或自身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考量。


与谈环节

山东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田立博士指出,魏晓旭在报告中把规范制度部分提到社会价值部分的前面,整个篇章布局会更好。其次要避免非学术性语言的使用。再次,国际劳工组织不太适合跟人权等同或者挂钩。最后,社会价值剥削规范网络构成相对形成了一个创新的体系。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李子瑾副教授指出,王欣怡的文章选题非常前沿,是非常急迫的国际法上的人权话题。文章创造性提出了融合其他因素的补强全球正义理论,还通过制作示意图解说“公地悲剧”但是这个示意图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阐明各个关键节点以及转折的条件。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讲师迟永老师指出,闫晋的论文整体非常规范,引大量的材料,但整体创新程度有限。对此,可以找一个线索重新梳理一遍,从国际关系或从政治角度来进行研究,考虑一个共性问题或者两者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找到一种新的解释。

天津大学法学院于亮副教授指出马舒腾的选题新颖,文献梳理充分,定性和定量研究科学,提出和验证假设思路非常有意义。问题是识别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权差异有难度,作者运用的指标是否足以说明人权差异性值得进一步思考,国家提出建议的动力因素偶然因素还是相关的因素需要谨慎地下结论。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杨勤活教授第四议题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马克思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自由的重要性,人的自由发展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提供劳动或者通过劳动产生创新、智慧成果。因此我们需要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权,促进人格尊严平等,我们人权建设、人权发展,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继续针对报告和评议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闭幕总结

闭幕总结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编辑李若愚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夏吟兰教授发表了致辞,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杨博超老师进行了下届论坛筹办说明。

夏吟兰教授闭幕致辞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红色传承,后继有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此次论坛的青年学者在人权的中国主体性及具体的人权问题中,显示了青年学者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包容的人权理论方面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第二,内容丰富,成果丰硕。这四个议题时空彰显了人权研究的宏大性、复杂性、综合性。第三,发言精彩,点评到位。报告人的论文都选题新颖、论证逻辑严谨且具有学术创新点,点评人在予以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质疑或建议以及论文改进的方向或路径。这是一次很好的头脑风暴、理论交锋。对于今天论坛,如果能够聚焦问题、增加讨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相信大家可以在头脑风暴中有更多的收获,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化。

杨博超老师说明了下一届论坛筹办的事宜。他对各位老师和各位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指出明年的人权青年论坛将延续一贯的风格,立足人权研究作主题研讨,同时计划施行新的探索,包括细化组织模式、考虑设立硕博分论坛,并且依托《人权研究》季刊,设立人权青年论坛专刊,希望各位老师和各位同仁携手并进。最后他宣布第三届中国人权青年论坛圆满结束。

12A3A



(文:董一帆、欧达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