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 正文

中国软实力的光明大道——贯通中国政治公正的两面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6    点击量:

    2014年4月15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丁学良先生应邀到访我院并举办讲座,为我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详细解读中国政治软实力提升的进路。本次讲座由张伟老师主持,徐爽老师与杨勤活老师也到场参与了研讨。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投射力和示范力上,也即是所谓的软实力。丁学良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的软实力往何处去的问题,必须要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怎样借助多种渠道成长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跨世纪的回顾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由此集中探讨今后二三十年内中国软实力成长的阳光大道究竟指向何处。

                  

    丁教授指出道义一直是中国外交比较重视的一个维度,平等、互利一直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李克强总理就任讲话中提出了“周边外交新政”概念,外交新政不只是体现在对周边的重视程度上,有关周边外交的一些新概念也让人耳目一新。如亲、诚、惠、容;与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更多地照顾一些国家,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两个“多”字,体现出中国愿意以更加克己、施惠的态度与周边国家相处,体现出一个仁义大国的风范。中国外交的周边新政确实需要强化道义要素,这是做好“软实力内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对历年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在重大涉外活动中发言的研读,丁教授总结了中国外交的四项基本原则,也即中国官方所向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多样化、宽容、自主选择和平等参与,突出体现了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和潜在强国在国际政治与外交中的自主性。他指出,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是人类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在。多种相互竞争能够产生更多互利。宽容或包容要求各国不排斥与己方立场不同的国家,不允许以不文明的方式解决政治价值观上的差异,要求国际关系各方均能以平等开放的心态进行对话。强国应当尊重弱国小国的自主选择,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另一方,弱势国家有权拒绝强势国家对其发号施令。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各国均有权平等参与对国际秩序的制定和修改,大国不应垄断利益,不应剥夺他国的决策权与发言权。四原则反映了中国对国际秩序参与的不可抑制强烈诉求,道德要素相当强劲,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大部分小国、弱国、穷国的情感和意愿,其中一些最重要的规范,与西方社会提倡的普世主义规范和公正观念有着本质上的共鸣。

    中国高层领导人对政治公平的阐述,是与民众达成真诚共鸣的一个问题,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对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他说,与沉溺于近代史落后挨打的自哀相反,中国高层领导人对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的倡导与呼吁显得更为合情合理。丁教授呼吁,在我国软实力成长过程中,政治公正的国际面与国内面务必要打通。在全球化时代,国内与国际政治公正是不可孤立而言的。他引用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话,称中国尊重人权的态度和立场将会更有利于本国在国际共同体中地位的提高与巩固。丁教授还引用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伯格演讲中的部分发言,提出美国必须把中国看作一个繁荣的、开放的、稳定的社会,并整合进全球体系。通过分析丁教授认为,中国要想在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际关系中争取更公平的对待,避免对中国国家整体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挫伤,就应该在国际政治中高举民主化旗帜的同时,在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活中,推动更加明显的民主化进步。

    在讲座的最后,丁教授与与会的徐爽老师、杨勤活老师分别就宪法的国内施行路径选择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南海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丁学良教授对社会学的研究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对观点的论证严密细致,深入浅出,在中国政治公正发展问题上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路和角度。讲座的最后,丁教授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撰稿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