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新闻 > 学生活动 > 正文

人权研究院学生党支部“人权教育普及”系列活动(五)—— “消费维权 法润人心”主题党日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2    点击量:

2025年3月19日,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学生党支部深入北京市海淀区明光北里社区,开展了以“消费维权 法润人心”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为支部“人权教育普及”系列活动第五期活动,支部党员通过法律宣讲与案例分析,提升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消费维权意识,助力构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图片

活动伊始,学生党员李高翔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为切入点,向居民普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他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九大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情权、选择权等,并结合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法律如何成为消费者的“护身符”。例如,针对“特价商品概不退换”“快递先签收后验货”等常见问题,他强调“法律面前无例外”,鼓励居民勇敢维权。

随后,李高翔系统介绍了线上线下维权渠道,包括全国12315平台、黑猫投诉平台及12315热线等,并现场演示如何通过微信小程序快速提交投诉。他特别提醒居民留存消费凭证,强调“证据是维权成功的关键”。

图片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党员马洋洋通过真实场景揭露消费领域中的“霸王条款”。她以餐饮、购物、快递、旅游等场景为例,指出“包间最低消费”“消毒餐具收费”“行程变更不通知”等条款的违法性,并教授居民如何识别与应对。

针对社区老年居民居多的特点,马洋洋重点剖析了“银发消费”中的高风险陷阱,如保健品虚假宣传、养生会馆预付费骗局、“以旧换新”欺诈等。她结合近期案例,警示老年人警惕“免费体验”“高收益投资”等话术,并介绍了“维权三步走”策略:消费前主动避坑、消费中保持警惕、遇损后善用法律工具。现场居民纷纷记录要点,表示“这些套路以前真没注意过”。

宣讲尾声,马洋洋聚焦金融诈骗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居民防诈意识。她以“AI换脸借款”“黄昏恋投资骗局”等新型犯罪为例,呼吁居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图片

宣讲结束后,现场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协助学生党员为居民发放普法手册。明光北里社区负责人表示,此类普法活动“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尤其为老年人提供了“及时雨”般的法律支持。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党支部代表则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基层普法,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图片

图片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促进了支部青年党员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弘扬法治精神,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社区消费环境注入了更多法治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