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1、《刑事诉讼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年2月
2、《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年4月
3、《比较检察概论》(合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1年11月
4、《论证据》,警官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
5、《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3年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副主编),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年7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释义与应用》 (副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年6月
8、《出庭公诉理论与实践》(合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6年5月
9、《刑事诉讼法学系列丛书》(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
10、《第一审程序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年9月
11、《刑事诉讼法专论》(主编),方正出版社 1998年12月
12、《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合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5月
13、《金融欺诈的预防与控制》(副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
14、《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合著),台湾五南图书印刷公司 1996年11月
15、《中国法制改革》(合著), 广角镜出版社 1994年
16、《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 法律出版社 1998年11月
17、《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
18、《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19、《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0、 《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
21、《视听资料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2、《诉讼法学研究》第二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3月
23、《诉讼法学研究》第三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
24、《诉讼法学研究》第四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2月
25、《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
26、《诉讼法学研究》第六卷,(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
27、《诉讼原理》(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28、《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9、《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合著),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30、 《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31、《诉讼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
32、《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3、《现代公诉制度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4、《正当法律程序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5、《刑事审前程序改革实证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6、《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7、《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实证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38、《部门法学哲理化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教材 :
1、《法学教程》,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
2、《刑事诉讼法学》(主编),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年1月
3、《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年
4、《刑事诉讼法学》(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
5、《中国刑事诉讼法》(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年
6、《外国诉讼法概论》 (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7、《中国刑事诉讼法》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12月
8、《刑事诉讼法学(统编)》(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至1999年连续修正并印刷九版
9、《刑事诉讼法学(新编)》( 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10、《证据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1、《司法鉴定法律知识导读》(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
12、《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9月。
13、《刑事诉讼法(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4、《刑事诉讼法学》,北大出版社2002年版
15、《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6、《证据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
17、《证据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8、《证据学》,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论文 :
1、《论刑事诉讼中如何贯彻综合治理的方针》,《法学研究》 1985.5
2、《论我国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学习与探索》 1985.6
3、《论刑诉二审如何参照一审进行》, 《电大法学》 1985.12
4、《四川三县综合治理调查报告》 ,《中国法学》 1985.1
5、《对公诉案件调查后的处理》 ,《河南司法》 1985.12
6、《涉外刑诉程序初探》 ,《政法论坛》 1986.5
7、《试论律师辩护制度的中国特色》, 《诉讼法论丛》 1985.1
8、《论法庭调查》 ,《法学研究》 1988.3
9、《论法庭审判中的审判长、公诉人和辩护律师》, 《政法论坛》 1988.6
10、《略论台湾刑事诉讼法》(合著) ,《法学研究》 1990.1
11、《模拟法庭为教学改革开路》 ,《政法论坛》 1989.2
12、《从苏俄刑诉原则看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法制日报》 1989
13、《论刑诉法学教学改革》, 《高等法学教育》 1989
14、《刑事诉讼法学结构的思考》, 《高等法学教育》 1991
15、《论法人犯罪案件刑事诉讼程序》(合著), 《政法论坛》 1993.3
16、《刑事诉讼职能论》(合著) ,《现代法学》 1992.4
17、《法人犯罪被告人的确定》(合著), 《中央管院学报》 1993.4
18、《刑事审判程序的修改和完善》 ,《政法论坛》 1994.4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新走势》, 《政法论坛》 1994.3
20、《市场经济与刑事审判模式改革》 ,1994刑诉国际研讨会论文
21、《退回补充侦查之研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5.10
22、《修改刑诉法的宏观思考》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1994.3
23、《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1995年刑诉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24、《我国辩护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中国律师》 1996.3
25、《庭审改革与实务》 ,《法制日报》 1996.5.30
26、《更新观念,明确价值取向》, 《法制日报》 1996.2.6
27、《反贪秘密侦查及其证据力》,《第七届国际反贪大会文集》 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8、《十六载的实践与探索》 ,《检察日报》1996.10.24
29、《既要打击犯罪,又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广州法制报》1996.4.13
30、《两手抓的策略与方法》 ,《检察日报》1997.3.17
31、《论公开审判》 ,《法制日报》1997.12.19
32、《简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事实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适用》,《政法论坛》1997.3
33、《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 《诉讼法论丛》第1卷
34、《简论金融诈骗案件的证据及侦查纲要》, 《政法论坛》 1998.6
35、《联合国公正审判标准与中国刑事审判程序改革》, 《中国法学》1998.2
36、《我国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刑事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合著) ,《政法论坛》1998.3
37、《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变化》(合著)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4
38、《关于人民法院陪审员制度的建议》 ,《北京观察》 1999.10
39、《言词证据必须用实物证据检验》 ,《北京青年报》 1999.9
40、《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合写) ,《法制世界》 1999年第5期
41、《刑事诉讼法学回顾与前瞻》(合写), 《人民检察》 1999年第6期
42、《客观真实管见》, 《中国法学》2000年
43、《二十一世纪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 ,《新世纪检察》 2000年第1期
44、《中国刑事庭审制度改革与特色》(合写),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45、《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 ,《检察日报》 2000年5月31日
46、《自由裁量与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合写), 《人民检察》2000年6月
47、《关于诱惑侦查法律问题的对话》,《检察日报》2001年1月18日
48、《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合著),《证据学论坛》第一、二卷,2000年10月、2001年1月
49、 《公正与效率的辩证统一》,《人民日报》,2001年2月21日第十一版
50、 《刑事辩护制度实施的现实分析》,《法制日报》,2001年4月8日
51、 《沉默权与我国刑事改革》,《法学论坛》,2001年5月第三期
52、《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河南法学》,2001年5月第三期
53、《论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政法论坛》,2001年第二期
54、《证据的关联性》,《南方周末》,2001年4月
55、《酌定不起诉是有罪认定吗?》(合作),《人民检察》,2001年第八期
56、《我国侦查程序改革略探》(合作),《金陵法学评论》,2001年秋季版
57、《刑事司法赔偿》(合作),《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10月15日
58、《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化的司法体制》,《人民法院报》,2001年12月14日
59、《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体制保障》,《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
60、《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论争》(合作),《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2日
《法律真实与人权保障》(合作),《检察日报》,2001年11月13日
61、 《证明标准的立法视角》(合作),《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6日
62、 《交叉询问制度研究》(合作),《诉讼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月,人民法院出版社
63、《论证据裁判原则》 《法律应用研究》2002年1月
64、《刑事证据立法之新视野》《法律应用研究》2002年1月,
65、《应当区分证明标准与裁判事实》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
66、《刑事证明标准的背面:无罪裁判》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
67、《刑事诉讼:再话观念转变》检察日报2002年3月。
68、《WTO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政法论坛》2002年4月;
69、《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光明日报》2002年6月18日;
70、《证据运用规则及注意的问题》,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
71、《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透视》,《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
72、《沉默权与我国刑事政策》,《沉默权问题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73、《进一步解决法院行政化问题》,《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法律出版社;
74、《重塑刑事司法的人文精神》,《检察日报》2002年5月31日;
75、《司法体制与司法公正、效率》,《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
76、《论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侦察论坛》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77、《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法律服务时报》2002年8月;
78、《零口供与沉默权》,《法律服务时报》2002年8月。
79、《确立由证到供侦查模式势在必行》,载《人民公安报》2002年11月20日;
80、《现代证据裁判原则若干问题探讨》,载《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1、《完善诉讼程序是政治文明的标志》,载《检察日报》2003年2月11日;
82、《论刑事法律观念转变》,载《中国诉讼法学精萃》2002年卷;
83、《关注刑事辩护,实现控辩平衡》,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18日;
84、《刑事审判:须进一步强化抗辩》,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6日;
85、《死刑案件程序之人权保障价值分析》(合著),载《山东审判》2003年第1期;
86、《俄罗斯刑事诉讼结构转向当事人主义》(合著),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4日;
87、《无罪推定原则渗透下侦查之架构》(合著),载《四川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8、《侦查模式转变》,载《江苏警方论坛》;
89、《“你有何证据证明你没有杀人”随感》,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四卷;
90、《走向理性化的国家赔偿制度》(合著),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91、《论韦伯的“形式理性”理论与刑事证据法的“理论基础”》,载《证据法论坛》第6卷,2003年5月出版;
92、《理应使合议庭有职有权》,载《法律服务时报》2003年6月6日;
93、《沉默永远是一种选择》,载《法制日报》2003年6月5日;
94、《论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2003年版;
95、《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待程序问题》,载《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96、《诉讼原理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97、《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载《新世纪检察》2003年7月;
98、《正当程序断想》,载《检察日报》2003年8月5日;
99、《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公安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00、《检察引导侦查疑难问题对话》,载《上海检察调研》2003年7月版;
101、《为超期羁押“号脉”》(合),载《法制导报》2003年11月;
102、《两大法系检察机关侦查权有趋同趋势》(合),载《检察日报》2003年10月;
103、《检察机关侦查权局部调查》(合),载《检察日报》2003年11月;
104、《讯问被告人程序之改革》,载《侦察论坛》2004年2月出版;
105、《刑诉法再修改要论》(合),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106、《诉讼预防意识》,载《检察日报》2004年2月。
107、《讯问被告人程序之改革》,载《侦查论坛》2004年2月
108、《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有生机和活力的制度》,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109、《人文精神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110、《刑诉法再修改要论》,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111、《监督、独立与司法公正关系的辩证》,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3期
112、《讯问犯罪嫌疑人程序研究》——以遏制刑讯逼供为目标,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3、《执法观念的严重错位》,载《民主与法制》2004年5月上半月刊
114、《司法鉴定制度应遵守的原则》,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4期
115、《私有财产保护入宪法呼唤财产处置的法律正当性》,载 《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
116、《强制收治“精神病人”应法治化》,载《人民法院报》2004.6
117、《以正当程序理念构建中国侦查制度》,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18、《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载《中国司法》 2004年7月
119、《刑诉法修改与刑事诉讼理念(上、下)》,载《浙江检察》2004年5、6期
120、《强制医疗:有待严密的程序规制》,载《检查日报》 2004年8月19日
121、《论我国刑事诉讼原则体系的构建》,载《中国司法》 2004年第11期
122、《证据热点问题研究》,载《侦查论坛》第四卷
123、《讯问中的人权保障》 ,载《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研究 》2004.10月
124、《无罪推定原则渗透下侦查程序之构架》,载《中国诉讼法学精粹》2004年卷
125、《科技证据及其运用》,载《刑事司法指南》 2004年第19期
126、《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征及其预防》,载《政府法制建设》2004年第5期
127、《刑事诉讼中检察官的思维转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13卷
128、《公诉人如何出现思维的转型》,载《检察日报》2005年1月27日第三版
129、《确立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法律真实观》,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30《证据法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载《刑事诉讼法与证据的适用》2004年一卷
131、《刑诉法修改前之一、之二》,载《公民与法》2005年第4、5月总第58期
132、《权利保障与权力制衡——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1期
133、《科技证据的法定化——刑诉法修正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载《南都学坛》2005年第2 期
134、《刑事证据立法若干问题》,载《刑辩之苑》2005年3月第6期
135、《错案昭雪:必须从偶然走向必然》,载《检察日报》2005年6月21日第3版
136、《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上),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2月
137、《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下),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6月
138、《一项有利于司法公正的举措》,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21日
139、《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性思考》,载《政法论坛》2005年5月第23卷,140、《科技证据的法定化》,载《南都学坛》2005年2月第25卷
141、《制度改革观念先行》,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期
142、《交叉询问规则》,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12期
143、《论我国不起诉制度构建》,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18卷总第85期
144、《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的缘起》,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21日
145、《检察环节证据运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
146、《刑事起诉与不起诉制度研究观点综述》,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147、《各国刑事司法的新发展与我国刑诉法的修改》,载《澳门检察》2006年3月第6期
148、《如何运用证据查办商业贿赂犯罪》,载《检察日报》2006年7月17日三版
149、《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
150、《上海、重庆、吉林等地人民检察院纠防超期羁押工作机制评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14卷总第64期
151、《商业贿赂犯罪与证据》,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一卷
152、《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的普及》,载《人民法院报》2006.6.9B3版
153、《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的功能定位》,载《人民法院报》2006.6.16B3版
154、《反恐怖诉讼程序立法模式》,载《现代世界警察》2006年第11期
155、《死刑的实体和程序控制》,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8期
156、《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157、 《死刑复核的性质定位和运作》,载《人民法院报》 2007.3.27
158、 《宽严相济与刑事执行》,载《中国司法》 2007年第6期
159、《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
160、《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61、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兼论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意义》,载《 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
162、《和合思想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载《河南法学》2006年第3/4期合订本
163、《刑事诉讼自白认罪减刑规则研究——剖析建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分流体系的根本出路》,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
164、《刑民交叉:是否必须“先刑后民”》,载《检察日报》2007年8月9日
165、《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诉法再修改》,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
166、《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侦查程序》,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67、《刑事诉讼与人权》,载《人权杂志》2007年第8期
168、《宽严相济与刑事执行》,载《中国司法杂志》2007年第7期
169、《用权力结构模式原理定位中国检察制度》,载《检察日报》2007年10月9日
170、《从有效辩护原则看我国辩护制度改革》,载《中国律师》2007年第10期
171、《刑诉法再修改理性思考论纲》,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72、《侦查改革与正当程序》,载《侦查论坛》2007年第七卷
173、《无罪推定与刑事判决》,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9卷第五期
174、《诉讼法角度抑制酷刑对策论纲》,载《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175、《高举旗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学理论》,载《监狱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176、《宽严相济与刑事审判程序》,载《人民司法》2007年第21期
177、《审查起诉与宽严相济》,载《河南法学》2008年第1期
178、《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载《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179、《检察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科》,载人民检察20 08年第4期
180、《从“应当如实回答”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81、《修改律师法就等于修改刑事诉讼法》,载《检察日报》2008年4月6日
182、《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刑诉法再修改》,载武汉大学《刑事法论坛》第四卷
183、《权利结构模式原理与中国检察制度》,载《检察日报》2008年5月19日
184、《新律师法实施及其与刑诉法衔接》,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5期
185、《刑事诉讼法修改理性思考》,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和2期连载
186、《日韩司法制度改革概述》,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6期
187、《论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特别诉讼程序的构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88、《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3期
189、《司法鉴定实施过程诉讼化研究》,载《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第5期
190、《贪污贿赂案件中推定的运用》,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91、《论中国特色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构建》,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4期
192、《刑事被告质证权简要探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近年来主要学术成果:
樊崇义教授近年来出版发表的《诉讼原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证据法学》(第一、二、三版,主编,法律出版社)以及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的《客观真实管见》、《论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等多本专著和论文中,反映和体现了以下创新观点:
1、法律真实观
2、诉讼认识论
3、关于刑事诉讼法律观转变的研究
4、关于刑事诉讼“以人为本”,体现文明司法和人文精神的研究
5、关于完善诉讼程序,加强人权保障同政治文明的关系的研究
6、关于侦查模式转型的研究
我国现行的侦查模式可概括为“从供到证”,即口供本位。这种侦查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危害。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侦查模式实现从口供本位向物证本位转变的主张,物证本位是指诉讼的进行要以实物证据的调查、收集和运用为主,以言词证据为辅的一种侦查思路和模式。从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实现侦查工作现代化的过程,更是在侦查领域中实现法治化的过程。我认为,转换侦查模式的对策和措施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完成诉讼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关键(2)大力发展和使用刑事科学技术是侦查工作的发展方向(3)健全和完善侦查的配套法律、法规(4)加大侦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5)优化侦查队伍的专业结构,建立一支专家型的科技侦查队伍。
7、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