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报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导 > 正文

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受邀参加CCTV-NEWS“对话”节目——探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量:

 

 


2016年6月14日,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副教授做客CCTV-NEWS“对话”节目,就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接受了主持人的访谈。一同接受专访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院的柳华文教授。

在中国人权事业面临的挑战以及中西人权理念差异问题上,主持人就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设定人权目标的做法是否有助于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人权的理解提出了疑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柳文华教授认为,人权将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人权行动计划是中国政府制定人权政策的关键一步。张伟教授就人权的定义以及普遍人权定义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教授首先肯定了在由国际人权公约以及国内法组构的人权法框架之下的人权定义的存在,并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权利的种类以及公约缔约国就尊重和促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时应承担的义务。

199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人权白皮书,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就人权问题公开发布的文件。主持人提到,中国首份人权白皮书的发布时间恰巧是在冷战结束之时,彼时,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主张,“社会主义已然终结,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对于中国政府于1991年对国内的人权实践进行公开宣传的做法,主持人邀请张教授进行探讨。张教授指出,意识形态的区别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的各种困难导致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人权状况的偏见。人权问题在中国依然是“问题”,各种具体的人权问题产生于与人权相关的各种具体行动中。相关责任人员应当为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的具体人权问题承担责任。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而言,采取人权保护措施以促进人权的实现可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柳教授认为,人权与公权力并不总是冲突的,相反,从长远角度来看,人权并不仅仅关乎个人,而是与政府息息相关。

就中西方对于人权的解释的差异问题,主持人谈到,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集体权利的重要性高于个人自由;而西方世界对此绝不接受,他们认为,个人自由权是一项绝对权利。主持人对此文化差异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对此,张教授的看法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社会成就是以人权为基础视角的,人权价值已为整个社会所接纳。许多时候,西方媒体经常就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与批评,但对于中国社会人权事业的发展而言,这也并不尽然产生全面消极影响,相反,可能会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于外界的批评,中国应当持有更加自信的态度。张教授进一步指出,外媒对中国进行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负面领域,这些新闻侧重于报道一些存在于中国的负面个例,这些报道给读者留下了关于中国的负面印象。

来自社科院的柳教授对于人权的实现和社会公正的平衡问题作出了解答。柳教授说到,每个国家在对于人权作出发展安排时将会结合本国国情作出考虑,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安排与发展具体人权将是一个挑战,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

随后,张教授就中国自信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到,在6月14日上午举行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实施评估总结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提到,中国梦就是人权梦,中国发展人权的方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张教授指出,一切权利的发展应当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为中国梦以及人权梦奠定坚实基础。在节目的最后,张教授与柳教授就中国在死刑问题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探讨。

 

(人权研究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吕思 根据视频整理)

 具体的专访内容,请看完整视频:http://english.cntv.cn/2016/06/15/VIDEl9Qf96svhODRcjxeuMF2160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