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青年法学家王万华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27    点击量:

    2014年3月25日下午教学楼212教室,享有“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称号的王万华教授就其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与我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人权研究院张伟副院长、杨勤活教授、孙萌副教授和2013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座谈。座谈之初,王万华教授即表示非常高兴有机会和人权研究院师生分享自己求学和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及早确定学术兴趣和领域。王万华教授指出,进行学术研究应及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才能使研究具有连续性和深度。另外,在学术研究中,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即新的领域更易出成就,王万华教授以己为例,谈到自己在确定研究领域时便选择了当时较少有人研究的行政程序问题。她还提到面对学术界激烈的竞争压力,以及发文数量等各种指标与学术研究的冲突,做到“人有我优”比“人无我有”更加困难。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是关系到学术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理想与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王万华教授提到,由于法学理念和话语体系均从西方移植过来,而中国显然缺失这种文化基础,因而一些法学观念立法化在中国遭遇重重困难。由于观念的多元化,很多不具有法学素养的人不认同你的价值观。你所信奉的理想很可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需要你去说服他人认同你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理想与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冷静地思考法学之外的人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制度,这个制度与其他制度是否协调配套等问题。在这一点,王万华教授进一步举例说明,由于中国自然法观念的缺失导致权利缺乏基础,实在法缺乏基础的结果是民众难以对西方的“利益转化成权利”观念的形成共识。例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从政府改革和转型的角度而不是从保护知情权的角度出发。王万华教授还鼓励大家无论何时都要坚持理想,不轻言放弃,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要理性的思辨,寻找到理论与立法的突破点。随着社会发展,公民权利需要得到全面保护,但是理想实现的时间和程度却要经过理性分析。法学作为人文学科绝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要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只有找到真正的问题,研究才有意义。

    第三,处理好生活和学术的关系。王万华讲授认为处理好生活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是非常现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对女性来讲,由于其在家庭生活中所承担的义务较重,因而在一些较深入的领域,女性声音越来越少。女性往往需要克服其天性中对于家庭的依赖,才能实现自我。因此,王万华教授鼓励同学们要妥善处理好个人生活,使其与学术研究协调共处。

    第四,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王万华教授指出现在的研究生有很多参与课题和项目研究的机会。在课题的申请和实施中,一定要十分认真的对待,因为填写课题的过程,就是寻找学术领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是进行学术总结和知识梳理的过程。这些看似繁杂的工作迫使我们思考哪些问题缺乏研究,该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作何研究。另外,王万华教授还特别提醒大家要关注人文研究机制,这些机制往往会给研究到一定深度的课题提供后期资助。

    第五,积极进行开放交流。王万华教授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加与不同人进行的交流机会。一方面,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可以给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另一方面,在不断的交流中很容易在学者中形成学术共同体。王万华教授进一步说明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与务实研究的关系问题。她说法学思维对于实际部门来讲就是“开药方”的思维,即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研究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解决单个问题而应关注基础理论。如果不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只针对具体问题,当随着社会发展问题消失时,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在提问环节,王万华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如何确定学术兴趣和领域、如何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关系等问题。她提出我们可以在课题研究中逐渐确定自己的学术兴趣所在,并提到自己曾因参加应松年老师的国家级课题研究而有机会接触到行政程序法,最终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王万华教授还建议同学们年关注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发布的法学指南,并指出其中的选题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方向性指引。这些题目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反应理论研究现状和社会需求,我们可以将年度指南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发现研究重点,帮助自己找到兴趣点。王万华教授还与杨勤活教授及孙萌副教授就如何把学术领域的坚持和拓展结合起来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最后,王万华教授鼓励大家坚持自己的理想,认真对待学术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