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 正文

【讲座】李琳: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1    点击量:

202148日上午9时,全球人权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209举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全球政策与倡导总监李琳博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连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为人权研究院师生们做了专题讲座,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琳博士向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及她在WWF的主要工作。李琳博士自2017年至今主要负责协调WWF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政策和立场,推动国家首脑及国际机构领导人关注自然生态议题,以及在全球多边领域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062017年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的副首席代表和执行项目总监,负责战略制定、项目实施和政策影响;20042006年任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高级项目官员,主要负责推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李琳博士受中国国际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国合会)邀请,曾担任国合会《投资、贸易与环境》和《生态文明与南南合作》课题组的外方专家,现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外方联席组长。李琳博士曾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美国麻萨诸塞州立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环境政策与管理硕士、环境政策博士学位。

接下来,李琳博士开始了今天的生态与自然保护的主题介绍。首先,李博士从多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人类为什么需要自然”。她指出,因为几乎所有人类的健康和福祉都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核心;自然保护与人类社会减贫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证人类粮食和食品的安全可持续供应,而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又分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三方面;从水资源的管理应用角度来看,也得通过生态系统的清洁、涵养实现;自然的健康支撑着人类的健康,生物圈的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程中,张伟教授提出了东西方不同生态价值观,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他指出,中国从古就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古代的不对自然造成污染的纺织技术以及农家肥等。这些传统与技术无不体现了中国智慧,这与西方的生态价值观是有不同的。

  接着,李琳博士又向我们介绍了“人与自然的现状”“人类需要的未来”“变革理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别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如“人类世”( Anthropocene)的理论、各项驱动因子变化的现实以及WWF的工作、全球政策与性质等信息。期间,2020级人权法硕士杨一帆提出观点与老师交流:即保护自然其实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因为地球本身还可以存续,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如果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就难以继续生存。因此自然生态保护更应该强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从而加强人们自然保护的观念。李琳博士也就该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解答与想法。 最后,李琳博士与大家分享了自然与人权相关的议题,如原住民对生态保护的贡献,以及如何搭建桥梁、加强理解与弥合分歧等,并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课堂交流。张伟教授也就土著人与自然、土地的关系问题,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气候流离失所者问题与李琳博士进行了交流。2020级人权法硕士赵铭杨提出了关于WWF机构怎样发现自然问题、并如何解决的问题;董一帆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与专业人员工作、研究关系的问题。李琳博士也就这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