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 正文

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历程——陈振功先生与我院学生座谈交流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14    点击量:

2014313日上午九点半,中国人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陈振功先生做客我院,并于图书资料室A1012与我院2013级硕士生进行了关于“90年代起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历程”的交流,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老师也参与了此次座谈。值得一提的是,陈振功先生还是我院的兼职教师。

    本次交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陈振功先生梳理了我国清末至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人权思想、实践的发展脉络,着重强调了91年人权白皮书发布的重大意义,分享了他多年从事人权工作的感想和领悟。陈振功先生提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水平提高、弱势群体保障等均与国家的人权建设分不开;如果我们越来越重视人民,人民就会越来越关心社会、民族、国家,就会推动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陈振功先生为我们梳理了90年代以前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脉络。清末有识之士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传播了包括“民权”在内的西方的政治思想,但并没有特别的实践。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权思想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政府甚至颁布了《人权保障令》,但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纸空文。与此同时,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独裁政治形成了鲜明对比,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为今后的人权建设打下了基础。陈先生总结认为,这些时期的人权思想、实践零零星星,不成系统。陈振功先生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均规定了权利保障,初期的经济建设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此后由于路线上的偏差,发动的一系列的运动使得我国人权建设出现了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开始提出了一些对人权的看法,但没有完全放开。

    

接着,陈振功先生提到了1991年首个人权白皮书发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80年底末9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的一些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我国改善人权,这样既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又不利于改革开放的进程。所以,我国开始认真地思考人权,但这种思考是被动的。1991年人权白皮书从一个设想到发布耗时近2年,集合了我国优秀的哲学、历史学、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向世界解释我国人权的观点、状况和实践。然后,陈先生情绪激昂地给我们解释了1991年白皮书特别是其序言的重大影响。我们首次提出“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明确了对人权的尊重、保护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1年人权白皮书的发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开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开端,至2013年底我国已发布10个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事业开始新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投入人权研究,翻译、出版了大量书籍,还成立了如中国人权研究会等人权研究的组织。陈振功先生指出,我国这一阶段的人权事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我们主要还是在被动的应付;二是除政府活动外,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人权活动也在逐步展开。

然后,陈振功先生进一步分享了他关于中国人权建设的观点。我国不断把尊重、保障人权写进党的报告、宪法、党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人权建设的里程碑,尊重、保障人权已成为我国的政策、原则。我国已经承认了没有国家是没有人权问题的,我们应该一步步向国际人权标准靠近;只有不断推动国内的人权建设,才能真正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但同时,人权在国内还是有一些敏感,存在争论。陈先生指出人权的普遍价值不是西方的价值,而是国际人权宣言、条约所确立的精神、原则,我们不应该把西方有时利用人权作为武器进行国际斗争和联合国确立的人权原则混为一谈。陈先生这样总结,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稳定、生活水平提高、弱势群体保障等均与国家的人权建设分不开;如果我们越来越重视人民,人民就会越来越关心社会、民族、国家,就会推动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

在提问环节,陈振龚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展脉络和相关职能。陈先生告诉我们要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顾及他人、社会的感受;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在研究国际人权法的同时要多关注国内人权事业的发展。

   活动的最后,张伟老师对陈振功先生的到来以及奉献一次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陈振功先生与本院与会师生合影留念,希望人权研究院能够更好的发展,希望各位学生能够不断进步。

(撰稿人: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