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下午两点,人权研究院难民法系列课堂的第二课在科研楼资料室开展。参加课程的有我院张伟副教授和硕士一年级的全体学生。课程主讲人为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官员Elsza Ayu Fitrishiana。
难民法系列课程是人权研究院与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举办的,由难民署的各资深官员为我院人权法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与难民法相关的知识讲授,课程内容涵盖难民概述、难民地位公约及难民法、联合国难民署机制、案例研习等内容。
上周由难民署的李三古老师为我们概括介绍了难民署的历史、职能以及难民的定义。本周,我院邀请了难民署驻华代表处的印度尼西亚籍官员Elsza女士前来授课。本次课程设定为案例研习,Elsza女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确认难民身份的案例,目的是学习确认难民程序的同时巩固上周课程中对“难民”定义的理解。
课程之初,由张伟副教授为我们简单介绍了Elsza女士。Elsza女士到任驻华代表处仅三周,但她在难民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曾在难民署驻印度尼西亚代表处工作超过六年,期间经手了约10,000例难民的确认工作,这次派驻北京是她第一次在海外工作。
接下来进入案例学习阶段,本次的案例是一位缅甸公民在泰国申请确认难民身份,缘由是因其参加民主活动和接受海外救济来帮助国内灾民(这是不被缅方政府允许的)被缅甸政府搜寻而不愿回国。在阅读完案例材料后,Elsza女士首先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缅方政府对国际援助不友好态度的疑问,随后她引导同学们逐条分析确认难民的要素,并对照该案例进行讨论。第一点是该缅甸公民已经不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这点依材料很好确认。第二点是该缅甸公民基于正当理由的害怕而不愿返回其国家,这里的害怕是否有“恰当的支撑”引发了师生们的讨论。Elsza女士表示:在核实害怕的原因时,不仅要聆听申请者的主观阐述,更要寻求客观信息,如政府方面的原始信息、媒体信息等。第三点是申请者受到来源国的迫害,这点需要通过害怕的原因进行确认。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核实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确认,此时,在决定性信息被核实成立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应当作出疑点利益归于申请人的判断,这也是从保护难民、维护人权的角度出发的。最后一点是申请人能否获得国家方面的保护,如果国家能够提供途径防止申请人遭受迫害,那么其将不被认定为难民。Elsza女士表示,很多国家都无法向公民提供适当的保护,有的国家出于政治等原因不愿提供保护,而有的国家则无能力保护,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几乎不运作的索马里政府。
之后,师生们对无国籍人的保护进行了讨论,Elsza女士为我们举例说明了无国籍人的确认,并对各国国籍法的冲突与不灵活导致的弊病进行了简要说明。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向Elsza女士询问了她在印度尼西亚工作时的一些情况,并对她来到中国工作表示极大的欢迎。
撰稿人:赵倩